网站首页 > 药物减肥> 文章内容

社会促进效应使减肥获得更好的效果

※发布时间:2021-4-15 22:49:40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我们都知道减肥是一件苦差事,我们要无时无刻不与“惰性”相对抗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:与朋友一起减肥,你会获得更好的减肥效果。

  在社会心理学中,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“社会促进”,也称“社会助长”。它是指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导致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。其中,“他人在场”有三种主要形式:实际在场、隐含在场和想象在场。

  19世纪末,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对社会促进现象进行了研究,他通过对三种条件下自行车竞赛成绩的测量,发现个人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%。后来,他又以一群10~12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,让他们进行卷线操作,发现团体卷线%。他根据两个实验得出结论:团体工作效率远比个人工作效率高。

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扎云克提出社会促进的驱动水平理论,对社会促进现象做出了解释。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时,可以提高个体的驱动水平。驱动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的优势反应更易于表现出来,如运动员在体育竞赛条件下大多能提高效率。扎云克的理论还认为,如果作业活动是复杂的、生疏的和技术性的,就会因为他人在场导致驱力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工作效率。这是与社会促进相反的另一种现象,叫做“社会或社会促退”。比如,当人们学习新行为或者正在从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时。如果有他人在场,将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,然而,随着个体重复操作复杂反应训练,使其变为个体熟练的优势反应之后,则会出现社会促进现象。

  此外对于“社会现象”出现的原因,有人提出了“分心——冲突模型”。该理论认为他人的存在之所以会降低其工作绩效,是因为此时引起了个体两种基本倾向之间的冲突——即人们既不自觉地注意周围观众或者与自己一起参与活动的人,又试图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不熟悉的活动中——这便导致个体分心,无意识中影响了工作绩效。

  可以知道,关于减肥这项活动,是因为结伴效应发挥了正面的效应。比如说去健身房,看到大家都在努力健身,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“压力”,这种压力自己也参与其中,“大家都这么努力,我也要努力健身、努力减肥”带着这种心情从而提高了活动效率。刘硕打关昕

  

相关阅读
  • 没有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