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 减肥趣闻> 文章内容

天下奇闻 400将军哭陵

※发布时间:2021-4-15 22:52:40   ※发布作者:habao   ※出自何处: 

  1947年5月5日,在南京中山陵发生了一次震动全国的事件,400多名高级将领因为生活没有着落,活不下去,集体跑到中山陵去哭陵,不满,在全国发生了强烈的影响。

  军人不是流血不流泪,战斗在战场吗?这些高级将领,为什么不顾身份,怎么会跑到最神圣的地方去嚎啕大哭,这是丢的是谁的人、打的是谁的脸呢?

  原因是这样的,1946年4月,国民军事委员会考虑到抗日战争已经结束,在抗战期间组建的近800万军队和军官队伍,在国家和平时期已经显得十分臃肿,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,对于战后百废待兴,到处需要花钱,财力本来就不行的国民来说,的确困难,为此国民军事委员会决定对抗日部队进行大规模裁撤。

  客观的说,这个决议对国家的战后发展常有益的,是的好事,但好事你要办好啊,不能傲慢和懒政啊,因为,你这措施的出台,势必会影响与断送了许多军人的生涯和家庭生活。

  抗战胜利后的这次裁军,没有一碗水端平,老蒋的嫡系不用担心被裁,杂牌军就了:参谋总长陈诚认为,这批编余将官有的年老无用,有的脑筋复杂,怕不能。因此即使是黄埔学生,没加入过复兴社、中统、军统的,也要一并清除。

  蒋介石在,从开始到最后逃到前,都没有很好解决所谓“中央军”和“杂牌军”的矛盾,第一次蒋桂战争,主要原因就是蒋以国民的名义裁军,地方军阀认为蒋是借裁军之名,故意削弱自己的实力,所以,抵制,最终导致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的爆发。

  再加上当时军队内部实际人数远远不足定额,因而在整编时,蒋介石对非嫡系部队采取“要兵不要官”的办法,撤消非嫡系部队的番号后,士兵并入嫡系中央军,大批军官则作为编余闲置下来。

  这些编余军官除了打仗外,基本上一无所成,只会打仗,离开军队,被赶到社会,无法谋生,待遇降低,尤其是残废军官生计。据编余少将汤燕生回忆,他当时每个月能领到法币40余万元,但战后物价飞涨,理一次发都需要15000元,这点薪水,如何能供应一家人的开销?

  这不是抱薪救火,自毁长城吗?的确,数百万编余军官和士兵返回家乡后为生活所迫,大批大批地响应号召转身投奔了延安军队,从而极大的削弱的战斗力量,这样愚蠢的事,老蒋也做的出来。

  最后,终于有所,蒋介石把各地编余军官集中起来,在中央训练团内设置将官班,训练后安置到农林、交通、邮电等部门工作。

  这批将领有400余人,报到后由委任为中训团中将或少将团员。这些人本是行伍出身,级别既高,又无其他专长,所以安置工作特别困难,受训半年多,还没有分配出去。而此时编余将官中的几件家事,更是成为哭陵事件的导火索。

  在将官班里,有个叫奚泽的中将,早年曾变卖家产捐献190万银元,支援孙中山的活动,后来官至集团军参谋长,竟也成了编余将领,顿时没了生活来源,他的妻子因不堪压力投江自尽。

  黄埔军校一期学生陈天民,原为190师少将副师长,抗战期间曾多次立功。整编后他查出肺癌晚期,不堪和贫困,陈天民吞服安眠药自尽了。陈天民死后,停灵多日无钱安葬,最后还是同袍凑钱才为其料理了后事。

 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描绘出了编余将官们的窘状:“一朝得胜、两袖清风、三餐不继、四壁萧然、五内如焚、六亲不顾、七体不全、八载徒劳。”

  1947年2月,中训团在南京的全体将官与重庆、西安分团的代表秘密开会,商量怎么办,人们,声泪俱下。

  中将黄鹤提议:“古戏中有‘哭祖陵’以示不屈的故事。我大家聚集在总理陵前,向他老人家哭诉苦衷。这样也没有我们的理由。”

  1947年5月12日,众将官全部身着一色黄呢将校,胸佩勋章,高举青天白日旗,按军衔分成三横队排列,站在孙中山陵前。祭文念完后,数百将官放声大哭,中将奚泽在高喊“污吏”后,晕倒在中山陵前。

  哭陵事件引起中外广泛关注。蒋介石知道后大发雷霆,称要以“戡乱”的手段“捕一批,杀几个”。后因担心影响军心,还是软着陆了,沸沸扬扬的中山陵哭陵事件不了了之。

  虽然老蒋最后没有严厉处置哭陵的军人,但是,寒蝉效应已经造成了。这种卸磨杀驴,兔死狗烹的处置方式,看似处理的是那些被“编余”的军官,但是,对在职的军人的影响是巨大的,兔死狐悲,年轻时买卖,老了被踢开,这军心士气还怎么维系?香野春色

  

关键词:奇闻天下